【争鸣】中国的新供给学派与惨遭抛弃的林毅夫

字号:

2015-12-09来源:和讯论坛作者:佚名

  近期,最热的一个经济词汇应该是“供给侧改革”了。习近平、李克强半个月内数次提到“供给侧改革”。分别是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,在“十三五”《规划纲要》编制工作会议,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在APEC会议上。

  当中国领导人反复提及某事时,一般总是一个比较强烈的信号。

  每当中国领导人提出什么理论,总有一帮中国“学者”跟在后面唱赞歌。这次的“供给侧改革”也是如此,部分财经学者给予热捧。不过,在百姓层面,在网络上,并没有掀起热潮,因为“供给侧改革”这个词汇太不口语化了。60年来,中国人习惯了“白猫黑猫”这种语言。

  而且,在许多中国人记忆中,“保障供给”是中共1940年代的词汇,也是1960、1970年代计划经济色彩的词汇。

  实际上,供给学派是个流行于世界的理论。中国经济学界虽未曾大规模流行供给学派,但中国改革,却是从“供给侧”开始进行的。1970年代末的农村联产承包、1980年代的企业承包,都属于供给侧改革,虽然此供给非彼供给,与供给学派没什么直接关系。

  大约从1995年以后,中国的改革走向了需求侧。这是因为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的流行。凯恩斯理论是为中央集权量身定做的,受到中国政府的青睐是迟早的事。

  凯恩斯学说属于需求学派,这一学派认为应该时刻刺激需求,从而带动经济发展。与之对应的供给学派认为:供给创造需求。遗憾的是,后面这个说法很难让一般人听懂。

  中国经济的集权性质,最后必然导致走向凯恩斯主义。在中国,以凯恩斯学说来行走江湖的代表,是林毅夫。林毅夫能迅速蹿红,是因为他找准了中国领导人的喜好。林毅夫的法宝是3项:以“后发优势”为旗帜,以政府投资为手段,以唱赞歌谋取利益为目的。

  需求学派最终必然走向“以政府投资来拉动GDP”,也就是,为GDP而GDP。我们来看其理论链条:消费产生需求,需求拉动生产——人们不愿意消费,生产势必陷入停滞——生产一旦停滞,就业就出现问题——为了拉动生产,就要刺激需求——百姓无钱消费,就由政府来替百姓花钱。

  所以,我们就看到,林毅夫在各种场合大讲“政府投资,拉动经济”。这一理论深受官员们的欢迎。政府代替百姓花钱,其实就是把钱交给官员去花。官员的钱来自国库,所以就要拼命提高税收,国富民穷。政府税收再高,也满足不了官员花钱的欲望。怎么办?那就滥发货币嘛。

  林毅夫天天鼓吹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20年,所谓高速增长,指的是年增长率7%以上。

  凯恩斯主义“为消费而消费”的思想,在中国必然成为林毅夫等人的“为增长而增长”,可以说是极其荒诞。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,中国才出现了许多无效生产、劣质生产;为了保增长,又拼命不让企业倒闭,最终,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低水平过剩。百姓不愿套腰包了,即便想掏,腰包里也没钱了。而为了保增长,政府增发了无数货币,除了导致通货膨胀,并未改善产业结构。

  这么高的增长率如何维持呢?仅仅依靠凯恩斯学说的政府投资拉动,也就是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吗?眼看死路一条。于是在2013年左右,林毅夫开始大肆宣扬“超越凯恩斯主义”。一个“超越”,不仅把凯恩斯树立为正确形象,还彰显了自己更高的追求。

  其实,对凯恩斯主义,我们需要的是抛弃,而不是什么超越。

  2015年,大家都知道,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经不可能。货币的滥发之路也实在是无法进行了。新一届政府不再需要林毅夫。

  许多朋友问我为何一再批判林毅夫,难道林毅夫有那么大能量,真的是他导致中国改革误入歧途?我说:林毅夫决定不了任何方向,但他能够被用来迷惑大众。他就是经济学界的×××。批判他,实际是批判他背后的势力。

  我们终将回到正确的道路。习近平、李克强所提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值得肯定。

  目前大家所解释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仅仅是“淘汰落后产能”。这太浅薄了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如果真的有决心,就应该具体学习供给学派,提出新的思路:1,降低税收。供给学派有个著名的拉弗曲线说:税率上升到一定阶段,税额反而减少。这个对于以税收为核心的中国各级政府都是有吸引力的。2,不鼓励挥霍,提倡适度消费。3,不能滥发货币,要鼓励储蓄。

  中国真的能接受供给侧理论?真的能抛弃祸国殃民的“投资拉动策略”?且待观察。

  (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网站立场或观点。转载文章传递信息,仅供研究参考。)

延伸阅读
13.7K